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洪堡学者。主要从事碳基功能材料、富勒烯化学和磁性纳米材料的构筑与应用研究工作。
没有震动,没有灼热,远离了现场,老师傅心里没了底。即使鼠标一键按下去,就能完成鱼雷罐车倾倒铁水的全部工序,但于“他们”而言,隔着屏幕“炼钢”,需要莫大的勇气。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按下去,也意味着要与过往传统的炼钢经验告别,意味着一代人以身心感受炉火的时代忽而成为过去。大浪淘沙,激流向前。
数字化是一段颠覆的旅程。十年前,10万马钢职工在烈火与高温下练就了一个时代的朝气与决心;十年后,不到此前20%的新一代马钢人,在洁净的智能平台操控着炼钢的全流程。
马钢的发展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一面缩影。从现场移位到幕后,改变的不仅是工作场域,其核心是观念、思维、知识、技能等全方位素养的与时俱进。魏先文深知,这样的变革对于人才培养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校长,要办好一所地方特色高水平高校,肩上的“雷达”一刻也不容失灵。半个多世纪以来,因钢建校的安徽工业大学与宝武马钢集团等企业产教相融、唇齿相依,共同应对着危机与新机、变局与新局。
只要到宝武马钢集团走上小半圈,便能体会传统制造业的深度变革。约占马鞍山市区土地面积三分之一的马钢园区内,一座座新型钢铁工厂屹然耸立。置身于此,凝视真实产业的一隅,顿感理论的渺小。在马钢的智控中心,标明“铁水”“高炉”“电炉”“转炉”等字样的巨型电子屏幕上,分格展示着自动化的炼钢场景。每班组10多台电脑屏幕前,只有2—4人负责操控、巡检。
“未来远比现在更具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
在安工大履职的第12年,魏先文深刻感受到,若是脱离产业现实,人才培养终将流于浮泛。当前,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技术的颠覆、迭代,全球已进入科技、制度与人才的全方位竞争。这些变化将从根本上影响和重塑工程教育和人才素质结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5G的应用,人机比例会不断优化,制造业现场的人会越来越少。“智能化、信息化是人人都要应对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
魏先文强调,在当前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和素养尤为重要。面对新兴世界,清醒的认识是第一位的,只有见过、学过、体验过,才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及这一点,马钢长材事业部副总经理邓南阳深有感触:“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痛苦的过程,不仅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更需要人才来支撑。把员工从炼钢现场转移到智控中心,对他们的思维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
邓南阳记得,智控中心刚建成时,一名负责鱼雷罐出铁的老师傅面对电脑屏幕手足无措,“原来在现场他能看到炉火,心里有底。到了智控中心这边他硬是不敢动,我说万一出了任何事我来负责,他才小心翼翼地点下去”。
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倒逼行业整个组织机构和流程的再造。在这个流程中,最稀缺的是人才。
通过现实的反馈,魏先文清晰地意识到,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管理者的逻辑思维要跟得上智慧化的脚步。而对于大多数基层人才而言,以冶金专业为例,
如今在炼铁、炼钢、轧钢等细分领域中,需要既懂工艺、装备、通讯,又懂数字化的综合性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要在反哺人才培养、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上下功夫。”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安工大首先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如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和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用新兴学科调整学科结构,用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发展。新建了复合材料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2个新工科专业,停招或撤销了20个就业率低、建设水平不足的专业。
在感知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后,主动作为是必要的。除了对应需求重新调整专业结构,高校的原创能力对其发展至关重要,自主创新才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所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的科研水平对企业、行业带来的引领非常关键。
魏先文介绍,近年来,安工大着力打造科研平台体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交叉学科,以及冶金工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电气控制、设备故障诊断等工程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或集成创新成果。
安工大冶金学院教授张立强所研发的连铸坯智能定重控制系统成为行业内的新标杆。魏先文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全国范围内三年前没有人能做成,就算做也做得不稳定,而且准确率不高。”该模型目前已在安徽长江钢铁有限公司稳定投用2年以上,轧钢定尺率指标由98.5%提高到99.6%。3年来,在开发该产品的过程中,张立强和团队成员冒着高温在现场工作了6个月,仅张立强自己就磨坏了3双鞋。
“企业自己的研发能力通常是不够的”,目前,邓南阳团队正在和安工大冶金工程学院教授张明亚团队合作智能控冷轧钢项目,以期提升螺纹钢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他们还与冶金工程学院教授王海军的智能炼钢团队共同研发工业大脑,“这项成果将在未来的智能炼钢过程中,起到全面决策的作用”。
在安工大,还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支撑起了一家上市公司。2002年,安工大教授王健依托自主研发的生物滤池工艺技术,成立了安徽华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校属企业,多年来,华骐环保先后承接了百余项水环境治理工程。这是安工大在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开门办学,主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表现。
面对产教融合的双方,马钢特钢公司经理曹天明直言:“和高校不同,企业始终更注重效益,领先的科研成果若支撑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会更愿意与高校形成良性互动。高校团队做科研期间能深入现场,并根据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反馈,更加明晰研究方向和行业的实际需求,这是双赢。”
但在目前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曹天明也看到了诸多问题。如在接纳高校学生实习时,尽管学校积极性很高,但企业大多是自主行为。“另外,我们从学校方面也了解到,目前冶金专业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一直存在,这是因为他们对冶金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高校的实习普遍被安排在毕业前,如果刚进校时学生就能到我们的智控中心来参观,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能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多一份信心。”
钢铁行业前景广阔,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所处的建筑空间、每一天的交通出行都与之有莫大关联。特钢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在马钢特钢公司新落成的智能厂房内,记者看到诸多应用于航天、交通、建筑等类型的特殊钢产品,如“中国复兴号高速动车轮”“高速车轴”等。在中华世纪坛、央视新大楼、鸟巢体育馆、港珠澳大桥等全国地标性建筑中,也都有马钢热轧H型钢的参与。
产业向好,但如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感受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当前产教融合中暴露出的问题,魏先文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他认为,在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中,意向和情感缺一不可。
针对意向的培养,安工大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政学研合作联盟,共建了多个实体性研究院,与宝武集团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芜湖市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家学院和马鞍山国家大学科技园。魏先文补充:“对于愿意留在马鞍山就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享受每学期2000元的生活补助,对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留马毕业生,市政府给予6万元安家补贴。”
从学校走入社会,再从社会反观学校教育,
魏先文认为,价值观教育是目前最大的短板。他认为人文精神在人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现,是要学会海纳百川。他坦言: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学科教育的名师,但很难找到价值观教育的名师。”
20多年前,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工作的魏先文,常常在导师们的饭桌上听他们谈笑风生,言辞间流溢的,是思想的电波。“你很难想象,一堆科学家聚在一起,聊的大多是人文,而不是科学。”不经意间,魏先文将青年时期这份由衷的欣赏,化为了自己内心不露锋芒的素朴与深沉。
魏先文犹记得,当年德国导师正在为一篇论文写综述,他告诉魏先文自己想拟一个标题,听罢魏先文觉得欣喜。原来,导师所说的文字翻译出来竟然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魏先文再一次意识到,人文的力量是巨大的,可穿透古今,也可横贯中西。人文性的其中一面是包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了这份包容就会有更多可能。所谓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是从当下出发的每一步都值得,由近才能及远。
“在德国等国家,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上不是人人都追求上大学,念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再转到大学里读博士或深造。一名汽车司机,可以把车开得很好,任何职业都可以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体面地活着。”
魏先文谈道,内卷之所以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单一性。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社会应该让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生存的尊严。
也是在20年前,邓南阳从安徽工业大学(原华东冶金学院)毕业进入马钢,火焰旁大汗淋漓、粉尘漫天的场景历历在目,但他从未抱怨过艰苦。“上学的时候,老师们常常提到‘钢铁报国’,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认为自己是有使命的,那就是把只有国外才有的技术,通过我们的手把它做出来。”
对于有志的工科人,这并非虚言。2020年中国宝武太钢集团推出的“手撕钢”,总共试验了700多次才成功,其厚度只有0.015mm,薄如蝉翼。做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耐性是其底色。“融入一个企业,需要把自己的心态放低一点,我跟我的团队经常讲,要把现在的岗位当作职业的天花板,以这份心态做事才更有可能成事。”邓南阳一句话,踏实而有力。
同样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原华东冶金学院)的曹天明也深有感触,他说冶金虽是传统行业,但这个“传统”在人格中所映照的并不是个性的老实,而是要沉得下心,能吃苦耐劳。通过多年来企业的用人观察,他认为“安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向来是很好的”。近几年来,安工大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令魏先文颇为自豪的是,在全国冶金行业,安工大的毕业生一直很受欢迎。尤其在马钢,集团及其分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安工大毕业生的身影。
“把好的培养得更好,把弱一点的培养到强一点”,魏先文的育人思想十分接地气。地方高校始终有自己的路要走,对于这一点,魏先文从容地说:
“办学有特色当然好,没有特色或特色不鲜明的学校不一定就不需要。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且特色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采访临近结束,魏先文谈起一句名言:“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对于工科人而言,不能走入“无知者无畏”的境地,始终要为他人,为人类命运的发展担负起责任。“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教育要帮助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想要学习时,实现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强大的思想力才能带来确定性。作为工科人,我们始终要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
★微信搜索小程序:德道升学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