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区校共建打造研究生实践育人高地
【编者按】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各地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努力开拓,结合学科、专业、地域等特点,形成了一批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培养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人才。
2023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研究生》编辑部、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支持,以“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研究生成长与发展研讨会(2023)”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召开。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校作主题发言。《中国研究生》特刊出相关文章,以利实践育人工作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将广大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的“大熔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加强与属地市、区的联系,引导研究生投入社会实践“大熔炉”,积极将高校育人实践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大局,着力推动“高校资源”与“社区建设”、“高校育人”与“社区平台”有机融合,不断开拓“实践”新路径、探索“育人”新模式,协同打造“区校共建”实践育人特色品牌。
一、着力打造志愿服务新载体,校地联动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学校与岳麓区多次研讨联动,签订共建协议,将合作共建从战略上、行动上和机制上一步步落到实处。在研究生院党委的指导下,通过各学院研究生团总支与社区团总支(支部)结对子,学院团干部、研究生团支部、社区联合组队的方式,逐步构建和完善区校共建基地,打造“六有”工作制度(即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场地、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服务团队、有完备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档案、有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有规范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五个一”建设标准(即设立一块共建标牌、一份课程安排表、一套工作规范、一个品牌项目、一个宣传展示栏)。
学校现已建成区校共建标准化基地 29 个,打造品牌项目近 200个,年均开展共建服务活动 1000余次,常态化参与的志愿者 3000余人,受益人数累计超过 10 万余人次,“区校共建”逐渐成为学校志愿服务的新形式、新载体和新潮流。
“征集+认领”,实现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以走访调查、社区“心愿墙”、社区居民微信群等方式,征集社区居民需求并转化为项目需求,再由相关志愿服务团队认领,着力解决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中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等带来的志愿服务不够精准、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如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员认领学堂坡社区翻译任务,开展公示语帮译服务,助力社区国际化建设,得到社区干部群众广泛好评,团队获评湖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学校“十佳志愿服务团队”。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社主持的“心灵之家”关爱失独老人社区服务计划,来源于前期开展的失独老人调研,目前已服务 20余户失独家庭。
“专业+项目”,实现人才培养和社区服务有效结合。紧扣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把师生的专业特长转化为专业服务,反哺提升其道德素养和专业社会化能力。在湖南省“百万青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组成的“语你同行”项目团队,以专业为基、用语言搭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服务来自 10 余个国家的留学生群体,项目获评湖南省雷锋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此外,学校学生在26 个社区组建了音乐展演、法律义工、心理健康服务等社区公益服务团队 60 余支,学校《“区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二、着力培育社区治理新动能,校地协作助推实践育人新发展
学校“区校共建”项目的初衷与愿景,就是动员广大青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落脚点、实践地便是社区。
创新建立联建共建机制。全面推行共建基地承接学院与服务社区团干部双向兼职制度,积极引导学校教师团干部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中。与桔子洲街道探索构建了“大学生党(团)员社会实践挂职”项目,并逐步推广至全体“区校共建”基地,近 3 年累计选派100 余名研究生前往社区机关实习锻炼,学习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在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服务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同时,夯实了社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2022年,外国语学院共建社区学堂坡社区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和谐建设示范区。
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事务。学校通过搭建校园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创新创业进社区、科技活动进社区的“四进社区”框架,积极组织参与“美丽楼道”“助残爱老”等社区治理工作,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楼宇动员引导居民开展邻里活动、制定居民公约、共建美丽社区等。同时,以法律义工、成长辅导等方式调解邻里纠纷,着力推动示范基地由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提升。此外,学校还以对接省政协湖南省青少年体验协商民主活动为契机,逐步面向学校区校共建示范基地,试点推行“上好一堂专课、参与一次实践、模拟一件提案”等系列社区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着力搭建青马工程新平台,校地互促凸显实践育人新特色
学校将社区作为“青马工程”学员实践的重要平台,将思想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的课堂设在社区,坚持通过社区实践将青年培养为坚定的、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紧扣“青马工程”思政教育项目品牌。学校依托与团省委共建的湖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中心,探索“区校共建”实践育人体系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成立“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将学校“红色论坛”“‘研’讲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等品牌项目搬到社区基层、讲堂广场,在强化凸显“区校共建”思政引领的同时,丰富“社区基层”红色文化。2021 年在“区校共建”基地学堂坡社区开展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红色论坛上,“青马工程”学员、社区干部同台授课,被《人民日报》转载报道。2022 年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在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中南社区探访“光荣在党 50 年”以上老党员的故事,认真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提高青年的党性修养。
紧扣“青马工程”实践实习培养过程。贯彻落实“青马工程”对学员前往社区基层锻炼学习的要求,以共建社区为平台,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党(团)员社会实践挂职”项目,帮助“青马工程”学员在社区基层了解国情,坚定信念,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积极深挖社区红色资源,邀请社区革命战士、党员模范上台授课讲述经历,在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为“青马工程”提供丰富鲜活的课程素材。此外,依托湖南丰富红色资源,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还开展了红色故事对外传播路径策略研究和“传承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主题活动,通过“讲红色经典故事”“译红色经典文章”等讲好中国故事,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区校共建项目升级提质,对接社会、社区需求,打造“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区校共建精品项目,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项目团队中涌现出“时代楷模”、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先进典型。教育部新闻中心曾组织 10 余家中央媒体到学校德育实践基地进行集中采访,报道项目成果和经验。
社区不仅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创新区校共建模式,完善区校共建机制,推进高校实践育人与新时代社区建设融合发展,实现高校社区队伍、资源、平台、项目、文化的多方位多层次联营联通,集聚合力,动员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社区治理,为社会建设注入澎湃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