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院校对比

东华理工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理工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791-83897952,0791-83898005,0791-83897751

官方网址:https://www.ecut.edu.cn/ https://zsb.ecut.edu.cn/

东华理工大学2020年招生专业介绍

时间: 2020-06-03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8958 收藏

地球科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地球科学学院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优势最明显、核地学特色最鲜明的学院。学院创建于1956年,下设地质系、城乡规划系、采矿工程系、旅游地学系4个教学系,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采矿工程、城乡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级、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与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地球化学为江西省特色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已建立完整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在校本科生889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共计225人。

学院教学科研平台实力雄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矿地质培训中心、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所属的“地质博物馆”获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第一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学院还先后建立杭州、江山、相山、丹霞山、龙虎山、庐山、赣州、梅岭等17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人,专职教师148(这个人数要与后面各专业人数对应起来)人(含6名外籍教师)。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110人、硕士33人,教授20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26人;拥有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江西省“双千计划”5人,青年井冈学者4人、江西省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与资助项目2人;多人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委员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拥有“资源勘查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和“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所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基础地质、构造地质、矿床地质、遥感地质、岩矿鉴定、土地规划与评价、采矿工程等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先后建成了浙江杭州、浙江江山、江西相山、江西龙虎山、江西庐山、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17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内蒙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习基地。

学院把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工作的人数占80%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达100%,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城乡规划和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0%以上,考研平均录取率3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历届毕业生已在国防科技、国土资源、水利水电、石油冶金、城建规划、环境保护、核电产业及高校院所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成为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TC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300多项。在铀及多金属成矿理论、成矿区划、核废物地质处置、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遥感与信息系统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5年,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多项,同时获得了国家地调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科研到账经费15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类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10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近五年,我院选派了50多名骨干教师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邀请国内外地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开展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100余场,积极组织与参加学术会议,主(承)办国际与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包括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第八届成矿理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预测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全国放射性勘查计量与测量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anium Geology”等。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0余人次,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余人次。

1.资源勘查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放射性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于1998年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核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之一,该专业先后被列入国家管理专业、国防重点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85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博士研究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具博士学位74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4人。拥有“资源勘查工程”江西省级教学团队、“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铀资源地质学》、《铀资源勘查学》、《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铀资源技术经济学》等系列特色高校教材。在铀资源勘查、铀成矿预测等研究方面特色鲜明。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获批原核工业集团公司重点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并获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十三五”优势型一流学科。近5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勘查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调查与勘探,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铀矿地质资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国防科技、国土资源、水利水电、石油冶金、城建规划、环境保护、核电产业等企、事业单位,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考入大学包括中科院各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院校和研究院所。

2.城乡规划【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方向),2013年开始招生(四年制),2014年开始一本招生。2017年获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开始本科五年制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4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注册城市规划师3人、一级建筑师1人。

专业特色:专业拥有手工绘图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室、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庐山建筑与徒手画实习基地、南昌市城乡规划认知实习基地、梅岭综合实习基地、杭州市综合技能训练基地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和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和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

专业优势: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众多地方委托项目。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城市规划师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学,以及投资与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城乡规划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规划、城建、城市管理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工作。

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方向)

办学历史: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源于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2017年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旅游地学方向本科生。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基础课程,又增加了部分旅游地学特色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生态修复、环境评价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专业优势:专业拥有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地质博物馆等平台,成立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院、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建有江西龙虎山、庐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山等野外实习基地。专业教学改革4次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科学研究获江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从事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生态修复、环境分析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4.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我校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创建的新工科专业,2017年开始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该方向本科生,2019年申报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专业代码081405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教高函〔20202号)。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既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基础课程,又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旅游策划、景区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建立了以龙虎山、庐山、梅岭、丹霞山、杭州、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地学实习基地,开展系列教学工作和研究,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设了系列校级地学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多项,发表相关教学与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协助龙虎山—龟峰等地质遗迹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立了系列与旅游地学相关的研究平台,如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室)、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和旅游地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从事旅游地学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旅游策划、旅游管理以及导游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成立的物探系,是东华理工大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探高层次人才培养唯一基地。学院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学院下设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测控系3个教学系,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地学人工智能与仪器研究所、放射性地球物理研究所、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研究所和地质灾害探测与预警研究所5个科研机构。

学院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特殊需要博士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方向)、电子信息(仪器与仪表工程方向)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勘查技术与工程是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2017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学科。

学院与兄弟学院共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教育部校外实训基地,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并与4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

学院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国家核能开发等科研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1亿余元,在GeophysicsJGR、地球物理学报等高质量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在工程地质灾害精细探测、地学人工智能、深地资源探测、地学智能仪器研发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8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聘外籍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江西省首届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刘光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地球物理学”江西省教学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求真求实、开拓创新”育人理念,厚植“核军工”特色文化,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近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 、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方励、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潘建明等近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资源和能源勘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自然灾害监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检测等行业就业,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考研录取率超过20%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亚太地区地球物理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均选派一批本科生出国交换、研究生和老师出国访学。

四、专业介绍

1.勘查技术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2人。有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井冈之星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首届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5人。

拥有教育部“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创新团队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数学、物理、计算机、地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专业。秉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注重双创”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重视并突出学生系统工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与大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企联盟,建设了一体化、分层次、多模块、多渠道实践创新能力协同教学体系。依托国家级平台,形成了“四位一体”多元路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始建于1956年,2017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入选教育部及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是教育部及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依托的学科具有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

专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校企联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4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就业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业前景:毕业生在国防、核工业、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城市规划、地震、环保等部门从事新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地学人工智能等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考研录取率超过40%。众多毕业生成为国防科技、核工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2.地球物理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9人,另特聘企业兼职教师16人。拥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聘外籍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2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4人。拥有自然资源部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创新团队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地球物理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地球物理学是数学、物理、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主要培养矿产资源探测、新能源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地质调查、环境检测与监测、地震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是我国核地学探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树立了服务于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办学定位,构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双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优势:本专业始建于1956年,是教育部及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教育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9年入选首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业依托的学科是原核工业集团公司和江西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点、硕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格。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平台。该专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学生获国际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全国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国际/国家级奖励30余项。

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在人工智能、IT、大数据、能源、水电、冶金、交通、地震、工程、环保、国防等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考研录取率超过30%

3.测控技术与仪器【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2人,互联网+、挑战杯、青春创客等国家级知名指导老师3人。拥有教育部“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专业特色: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光学、精密机械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高新技术型专业。专业以实践项目为抓手、“产学研创协同、科技转化驱动”为理念,着力新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和创业方面优势突出。同时紧密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形成了智能信息检测与处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智能仪器与核地学仪器等研究方向。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江西省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三。专业依托和服务“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特色优势科研平台,在智能仪器、网络化仪器、虚拟仪器(VR技术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机器人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过程参数检测等方面优势明显,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奖项,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作品与学科、行业竞赛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20余项。本专业依托学科拥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仪器仪表工程方向)硕士点,供毕业生继续深造。

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在北上广深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大中城市的泛IT行业就业,包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华为、海康威视)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比亚迪、格力)从事仪器仪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考研录取率超过30%,录取学校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基础上,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我国核专业招生较早的高校之一。2005年学校成立了核工程技术学院,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和核工程技术实验实习中心,并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核工程类专业全国排名第52019-2020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国防紧缺专业。核科学与技术是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和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放射化学5个学科方向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遴选为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拥有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西省核辐射探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项目、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核电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拥有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2个江西省科技厅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拥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工程类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制定以及工程认证专业补充标准的制定。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2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引领核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青年博士在核学科专业领域成绩显著。学院现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核工程类教指委委员1人,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核领域专业组成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1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骨干专家1人,江西省科技协会常委1人,江西省赣鄱人才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核工程类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与沟通、多学科交叉渗透、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核专业人才。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核学科专业奖学金”激励学子刻苦学习。近五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院所研究生继续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养所形成的良好口碑,使他们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四、专业介绍

1.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与在读博士34人,拥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另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兼职教授多人,“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入选江西省科技厅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入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专业特色:我校核工程类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中的排名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全国第3。其包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个专业方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是国防紧缺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工业CT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金课“核技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入选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核辐射测量原理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等主干专业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近年主持省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省教改重点项目7项,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 项,二等奖2项。专业教师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专业优势:专业所在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和高水平学科,十三五期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等方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共享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室(中心),拥有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下辖10余个功能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善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20余个。

就业前景:核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的绿色支柱与主流方向,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985211高校院所继续读研深造,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1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毕业生可在核电工程、国防工业、医疗卫生、的科研设计单位、工矿企业、核仪器公司等从事研究、规划、设计、施工、核电厂运行管理及设备制造、研发、技术咨询等工作。毕业生近年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985211高校继续读研深造,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082202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毕业生能在核电站、检测机构、环境保护部门、核工业相关的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医院放疗部门、核仪器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事业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电厂核安全评价与监督、辐射防护、核设施退役环境治理、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仪器设计与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核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近年来,该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

2.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是具有国防特色背景、适应清洁能源迫切需求的新增专业,是国家新兴发展战略产业所需专业,是国家和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

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有6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4人曾在国内著名高校交流研修。

专业特色: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适应清洁能源迫切需求、具有国防背景特色的专业;秉承以化工为血液,以为心脏,以工程实践为血管的专业特色,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推动力,围绕核燃料转化、浓缩、核燃料元件生产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设置课程,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化工、核化工和核材料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工程基础的专业人员,适应国家核燃料循环体系及化学化工领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国际人才。核辐射测量原理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等专业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

专业优势:专业所在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和高水平学科。十三五期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所属的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放射化学方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核化工与核燃料是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专业共享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室(中心),建有核工程技术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下辖10余个功能实验室;拥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等功能完善的产、学、研基地8个。专业紧盯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中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环节,就铀及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放射性环境治理、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多领域开展相关的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研究,承担并完成与相关的含国家自然基金、核能开发、退役治理、国防基础科研、中核自主研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

就业前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毕业生既适应在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及环保等相关领域工作,也可在民用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业、化学制药等专业领域从事生产、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于90%。本科生考研年均报考超60%,录取率超55%。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大部分成为了单位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在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源于我校1983年成立的水文地质系,历用名称有地球科学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1035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4人;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十三五”江西省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技工局共建专业和江西一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75人。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正高10人、副高16人,有博士学位60人、硕士学位15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2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2人。拥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和“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东华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施齐全,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基础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与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学、水泵与管网、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建立了杭州地质认识、江山区域地质调查、抚州市洪门水库、抚州临川温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西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核工业267大队、宁波大学地基处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清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等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及中核抚州金安铀业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产、学、研”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5%

四、专业介绍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源于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本科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13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拥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和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专业特色: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高素质、宽基础、厚地学、强实践、重创新和国际化特征的一流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本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近五年,专业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曾获创新创业比赛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防军工专业,是江西一流专业、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依托原核工业集团公司重点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具有博士点、硕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格,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俄罗斯、德国等机构和国家保持长期的国际合作关系。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实验中心等高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建成了杭州、三峡、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教学实习基地,并紧贴行业发展,校企联动,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江西省水利、地矿等支柱产业共建产学研基地20个,为学生的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就业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在解决中国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中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日益强劲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可在国土资源、水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冶金、国防等部门的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从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预测预报、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每年有大批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平均考研率超过25%

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源于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本科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14人。拥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1人、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地质工程为背景,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为特色的工科专业。紧密结合国防军工和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培养解决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围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设置课程,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地质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工程基础的专业人员,适应地下水科学工程领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创新应用型国际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依托的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先后为原核工业部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水利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球化学等5个专业实验室和江山区域地质调查等7个实习基地。已建成《水文地质学基础》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在核工业、国土资源、水利、城建、环保、煤炭、冶金、交通等部门的相关单位(水利勘察设计研究院、电力设计研究院、煤炭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地热开发设计院、各种工程施工单位等),以及中外合资企业、教育部门、部队的相关领域,从事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科研、教学、管理、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相关的工作,也可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本专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率达85%以上,考研达25%以上。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多次专业实践实习,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很多人成为了核工业、地矿、水利和煤田等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3.环境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4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5名、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2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8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大气环境团队”、“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培育团队。

专业特色:经过20多年的专业与学科建设,已形成了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资源化生物技术、放射性污染与防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专业特色方向和学科优势。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拥有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处理工程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就业基地。本专业凸显核环境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核行业发展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核环境保护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国家管理专业、国防军工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22/9),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专业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10人次;在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并可在核环境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

4.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依托国家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工程学科优势于2001年创建,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东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锡源科技园丁奖获奖教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1人;拥有“溶质运移机制与模拟”、“水污染生态修复”院级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紧扣办学特色,立足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市政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矿山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培养解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依托学校地学优势,在矿山水环境保护、饮用水安全保障、氮磷污染水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2项,开展供水安全、矿山水环境治理等技术服务项目18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检索论文1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

专业优势:本专业依托国家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创建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市政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力学、水质工程学、泵站与管网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鹏鹞水务有限公司、上海誉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就业基地。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1篇,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奖励20余项。

就业前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城乡和住房建设部门、政府或企业的生态环保部门、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工矿企业、环保企业、高校等单位从事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当前,我国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息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为特色的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电子与通信技术二级学科专业硕士授予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重点学科,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江西省实验示范中心、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等人才培养创新与科研基地,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本科学生900多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现有教职员工68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55人;学院注重教师发展计划,突出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教学名师各1人,拥有计算机图形图像江西省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教学团队、多媒体软件工程创新团队。为保障各个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服务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把工程化培养与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特色,先后与国内著名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计算机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方面的解决能力及在通信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四、专业介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26人,高级职称有16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2人博士在读),45岁以下教师15人,拥有计算机图形图像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级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与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专业实践与就业融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专业建设紧密依托专业优势,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拥有自主开发的多门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案例型自编系列教材,通过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结合,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

专业优势:本专业于200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于2004年获评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目前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计算机图形图像省级教学团队。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竟争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

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本专业已经成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在IT行业及所有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进行软件设计、开发、优化、管理和应用,也能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考研、出国继续升造,就业面很宽、前景良好。近5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通信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具博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含企业项目合作)15人,45周岁以下17人,师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保障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

专业特色:遵循“理论-实践-创新,知识+能力”的模式,坚持“厚基础”、精专业重个性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强化交换、传输、网络、业务构成通信专业要点;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现、发展学生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使学生在通信系统和设备、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面的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得到实践锻炼。依托学院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和教师科研工程项目,使学生融入科研团队训练,长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开发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拟定实习内容,在合作企业实施“实习、毕设、就业一体化”工程实训模式,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专业优势:本专业创建于2000年,2012年获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专业为江西省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覆盖专业,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2010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工程领域硕士学科点并开始招硕士研究生。拥有江西省级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西省级嵌入式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省级科研平台。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就业竟争力,本专业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通信、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技术骨干,其中不少学生进入国内知名IT企业,包括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知名公司。本专业历届学生已传承良好的考研风气,每年均有约20%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主要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

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5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7人,外籍师资2人,企业师资6人。校内师资中,具有“江西省骨干教师”称号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1人(1人博士在读)。另外,本专业具有大数据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有18人。

专业优势:本专业主要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和数据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且能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存储、处理、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具备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工作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与国内外6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另外,本专业还建立了云计算教学实验室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以及“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为本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支撑。

就业前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了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等各类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201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另外,一些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有 3~5 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年薪可以达到 50 -60万元。综上所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十分良好。

4.网络空间安全【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0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5人,企业师资5人。校内师资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0人(1人博士在读)。企业师资大多具备名校背景,为网络空间安全行业著名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

专业优势:本专业主要培养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具备一定的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底蕴,熟悉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维护能力、较高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够独立的解决工程应用领域的技术难题,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与国内外6家知名网络安全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另外,本专业先后建立了“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江西省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网络空间安全云协同创新实验室”(已获批,正在建设过程中)等专业实验室,并和学院其它专业共建了“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大数据安全技术相关的省级科研平台,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创新性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支撑。

就业前景: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来临,以信息化、大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强国战略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安全建设的核心要素是网络安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网络安全工作做重要指示时特别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涉及政府、军队、国防、银行、税务、证券、机关、IT及互联网产业等。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国内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等重要行业需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约140万人,并且需求量预计将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递增,而目前高校每年培养的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人员不到1万人。我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将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良好的薪资待遇。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金融、IT等领域从事各类网络空间安全系统的安全分析、设计、研发、集成、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在司法机构从事网络犯罪取证及分析、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应用工作,并可继续攻读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创办于1959年,下设应化系、化工系、材料系、生物系、实验中心及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等4个本科招生专业,在读本科生近1400人;拥有核废物处理与处置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化学)和学科教学(生物)2个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已形成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2人(二级教授6人),博士11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江西省杰青8人。拥有质谱科学与仪器教育部创新团队,质谱科学与仪器、聚合物先进材料与加工、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三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核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完备,拥有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教学平台,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 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000余万元;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各种大赛获奖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拥有江西省一流课程5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近年来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近3年考研录取率名列全校第一。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年均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1000余万元;近年来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了全球前1%,进一步彰显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捷克、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承担对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受到机构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五、专业介绍

1.应用化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为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9年在我校创建了“放射性岩石分析”本科专业,这正是本专业的前身,1998年更名为应用化学专业;本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师资情况:应用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3人(二级教授4人),博士35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杰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杰青2人。

专业特色:经过60余年的建设,本专业已发展为具有质谱学优势、核化学特色的国家一流专业,现设有现代分析化学、合成化学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科学思维,掌握化学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化学、医药、食品、环保、新能源与核工业系统等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2017年的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排名位居全省第二名;本专业所依托的化学学科1998年获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本专业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教学团队。近年来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创办至今共为国家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场所遍布核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如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取了中科院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近几年的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

2.化学工程与工艺【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基本情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精细化工”专业,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招生,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0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并列入江西省示范性建设硕士点;200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获“化学工艺”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留学生招生资质,2017年正式招生;2018“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为江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

师资队伍: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3人;硕士生导师1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江西省青年科学家)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有7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6人曾在国内著名高校交流研修,8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聘请多位企业高级工程师来校上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能源化工、有机与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核燃料循环等诸多领域,服务对象遍及化工、医药、材料、食品、环保、核工业等各部门。本专业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素质并举,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应掌握坚实的理论和宽广的知识;在多元化培养方面,突出“新能源材料”和“化学工程”两个领域,体现“核特色”;在工程能力方面,本专业强调培养良好的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本专业强调化工类人才应具备优良的全面素养和作风品质。

专业优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拥有1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余万元/(·年);在新能源、化工过程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内)领先水平,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2区以上3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及教学成果奖8项;本专业的学生多次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赛区和江西省赛区)和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就业前景: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化工、能源、环保、制药、材料和军工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年均研究生报考率40%以上,录取率超过60%,部分进入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深造。

3.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22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者3人。拥有“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先进材料和加工”江西省科研创新团队和新型功能材料校级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专业特色:形成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分子微纳制造、可降解聚合物制备与成型、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晶态陶瓷固化、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粘土矿物功能化与核素吸附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专业优势:先后荣获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成为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拥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分析仪等现代化材料分析仪器、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000m2、有8个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达8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27项、经费达460万元;已获得省级自然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合计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2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11项。

就业前景: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型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部分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院所深造。

4.生物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生物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7年的应用生物技术(专科),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2006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排名第二(仅次于南昌大学),201912“生物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62007年分别在化学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分别设立“生物化学”、“生态环境修复”方向并招生;2014年获得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权,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近1600位各学历层次的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了一支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高级职称占79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占64%),硕士生导师1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5人,省科技特派员9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专业优势,具有突出的应用微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特色。在铀生物溶浸、大型食用真菌育种与栽培、湖泊环境生态、土壤污染修复及区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特色显著,其中在核资源绿色开发与核环境生物修复领域形成了学科优势,在本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探索了多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连续多年在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活动的一张铭牌。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近70项,获国家大学生“小平创新团队”称号。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依托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拥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标本馆珍藏的动、植物标本达11000余件;校内实验室面积1800m2、实验仪器总值610余万;先后与省内外15个生物技术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拥有省经贸委和省教育厅共同授予的“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教师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在研或完成科学研究项目达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部级项目40项,科研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近十年来,获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信工部科技发明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各1项,出版教材与专著6部,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100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我校本专业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近几年来主持省教改课题17项,教学成果显著。承担了省优质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及省级各类教学奖一、二、三等奖15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检测检疫、生物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年均考研升学率占35%以上(2018年达41%),每年考取的研究生中有1/3左右进入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985重点大学深造。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源于1985年建立的华东地质学院电子系以及兵器工业学校机械系,是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设备、军工与新能源机械、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三个硕士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120余名,在校学生2000余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并获批江西省一流学科中的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先后获批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并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系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批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40人,博士44人,硕士6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和“井冈之星”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人,江西省电子与自动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5人。学院立足英雄城、扎根红土地,坚持用特色党建引领特色人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三、人才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我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先后与中核二三建设集团、上海贝圣科技、上海亿道、湖北二汽、中兴通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广东正业电子、江西齿轮厂、鹰潭三川智慧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机器人、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并成立了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大赛二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等奖项100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19.83%。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教学方法研究和科研创新,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学科、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与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急需的专业内容带进课堂。在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新能源与矿山机械、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12项,出版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射线探测系列仪器与装置产业化”、“多功能自控氡室”、“核辐射型安检/核应急探测仪与装置”、“光电材料与器件”、“柬埔寨农村租赁式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防基础预研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承担的“盾构刀具耐磨材料及在线监测系统”、“超声波燃气表及互联网+能源监控系统”、“液体燃料智能储罐与物联网管理系统”等项目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建立联合办学,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另外,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近年来,先后有30余人次到法国、美国、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学院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 年)”中拓展国际能源合作的规划,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共建“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五、专业介绍

1.电子信息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专业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实力雄厚,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二级教授2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千人计划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6人,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11人。专业教师老中青相结合,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培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核技术、核仪器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等方向的专业特色,培养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专业依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一流(培育)学科、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单位。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5项、发表教研论文15篇,获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课程,获批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嵌入式系统校级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师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7项标志性科研成果,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3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0余项。建有专业实验室2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2个。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全程贯穿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需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号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方法,具备电子产品的基本设计、工程实践应用开发和产品智能化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科研相结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的作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西省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东华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技能竞赛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多项;具备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工程素养和工程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在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日业电气有限公司、杭州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江西分公司等公司从事电子仪器设备和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销售、运营、维护和开发工作。

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研究生录取率超过15%。本专业就业行业或岗位包括:

1)政府机关公务员、教育、培训机构

2)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

3)开关电源、风光发电行业

4)汽车电子、铁路交通信号检测处理

5)电力输配电线路设计、维护

6)安防报警、物联网技术

7)环境检测、产品质量检测

8)仪器仪表和大型工业电子装备操作(如变电站、电路芯片加工)

9)以电子行业为背景开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

其中电子仪表、智能仪器、智能家居物联网、家用电器(包括电路焊接、工艺、装配、质量检测等),汽车电子(包括倒车雷达测距、测速、灯光控制、车门检测、雨刷控制器、防盗报警器、汽车仪表和导航仪等)等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设计开发工作,市场需求尤为巨大,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

2.自动化【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教授6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6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4人。

专业特色: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应用到核辐射信息的自动采集、检测和处理过程,研发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在核辐射领域的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成果。近些年在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水下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向工业4.0背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超声波燃气表、能源计量管理与远程抄表方面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学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贯穿学生培养过程,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以组织参加“机器人”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并带动教学科研创新,形成“学习、竞争、成长”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优势:自动化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于1998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2010年获批“嵌入式系统应用”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开始在“电路与系统”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下开始招收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6获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自2016年开始实施与芬兰HAMEEN AMMATTIKORKEAKOULU大学开始合作办学与交换生学分互认项目。依托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新能源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两个平台,拥有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已建成覆盖专业需求的6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达650㎡。已建立长沙威胜仪表、鹰潭三川智慧、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南昌中通电气、齐洛瓦集团、许继电气、大洋电机等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图书馆先后购买本专业图书25800余册,对学生开放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就业前景:本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选就业范围广。工矿企业、技术研发公司、交通(陆海空)、电力、通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政府科技部门是主要的就业领域。自动化专业属于信息学科,而信息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行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有着光辉的前途。另外,因其专业课程覆盖面广、起点高、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广。除了从事本专业工作之外,还可以较易转行从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工作。

经过本科学习后,学生还可选择在全国高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系统辨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型硕士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进一步深造。本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5%以上,稳居相关专业就业率榜首。近年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其中有数名同学考上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南京理工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

3.机械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教师17人。本专业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名,另有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7名。本专业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AIT)国际合作办学“机械工程”专业(3+1)项目。2016获批“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结合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工程背景,形成了新能源机械的专业特色。并且每年有1~2名教师在阿斯隆理工学院学习和交流,增强了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提高了国际化教学水平。

专业优势: 本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核电、风能等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3余项,省级教改课题15项,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编写及出版特色教材13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取专利50余项。

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40余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与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护、运行管理、技术推广与营销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为工科通用专业,就业领域很广,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不少同学考上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南京理工,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考研录取率在18%以上。在国家对制造行业的高度重视背景下,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更有提升。

4. 智能制造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本专业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

专业优势: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满足社会对高端制造领域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新开设的专业。2020年开始首次招生。本专业现依托本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相应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均比较齐备。机械工程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余项,省级教改课题8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取专利20余项。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专业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该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适应性、先进性。

本专业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将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前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相关行业本来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吸纳大户,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进入该行业工作。而目前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已越来越智能化,需求的人才也就要求更好的掌握智能技术。就业研究数据也反映出当前制造业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本专业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2年。学院现有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和审计学等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财务管理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MBAMPAcc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软科学培育基地、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均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课程。在校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近2000人。学院下设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五个系、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图书资料室拥有专业期刊杂志200余种、藏书5万余册;综合实验中心由会计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物流沙盘、电子商务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等专业实验室组成,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师资队伍

全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5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专业教师均具有博硕士学位。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教育部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奖3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参编教材20余部。学院注重教师的发展前景,依托于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软科学培育基地、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平台等为学院各层次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已与梅西大学、美国湖滨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HAMK等学校签署2+2”、“2+2+1”合作办学协议。学院通过开办英语兴趣班、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近年来,学院还先后聘请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也定期派出教师出国进修或访学。

三、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会计技能竞赛、财务决策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精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全面打造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良好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上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专业介绍

1.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会计学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有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8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课题近20项。会计学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坚持“规范教育+特色培养”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地化布局、行业化联盟、国际化合作”的办学体系,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核地军工行业为特色、具有国际化办学意识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众创”为背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综合”相衔接的实践体系,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优势:我校会计学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目前,本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8人。本专业有近40%的教师具备了出国培训经历。建设了一大批“行业+区域+职业+国际”四位一体的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各环节实习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领域等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及相关业务工作和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纳税筹划、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因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得去、吃得苦、学得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2)财务管理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队伍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 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注册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资格的教师6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课题近30项。财务管理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高,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财务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金融学四大知识板块,具有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与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纳税筹划、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设计、互联网+财务技能竞赛、创业项目运作与管理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跨专业综合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安装了用友、网中网、国泰安等系列教学软件,为学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已在南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了近二十个实习基地。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2007“财务管理”课程获批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201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二,位于全省同专业类院校前列;2019年财务管理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会计实务、财务决策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就业前景:本专业人才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大部分学生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银行、证券公司、中小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会计实务等工作。也有部分同学进入国内名牌高校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

3)市场营销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团队教师5人。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近30多项。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教师队伍。

专业特色: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我校营销专业围绕“个性化需求和定制营销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我校市场营销本科生需要主修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品牌与产品管理等课程。我校营销专业在绿色营销和矿业营销方面的优势特色明显。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江西省高校“一流”专业,拥有“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9年《市场营销学》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建设课程,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2013年市场营销专业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在经管学院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得到个性化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市场营销也是学院的先行者,先后和美的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开展和HAMK的互换交流项目。目前,营销专业已建成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室,购置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ERP、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软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营销管理环境。此外,本专业建设有8个校外实训的基地。

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国际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方案策划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除去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以外,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用人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3人,均具有硕博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50%;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3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骨干教师2 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高,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稳定的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经贸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导向,融入国际贸易行业领域发展新趋势和新现象,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需要主修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课程。

专业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平台得到不断发展。2019年,东华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省教育规划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3次、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拥有“经济学系列课程”校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1项。现已建成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跨专业综合管理专业实验室,购买了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软件、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系统、报关考试系统、simtrad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报关报检系统、国际结算系统、国际商务谈判系统、国际金融系统、外贸沙盘等实践软件和设备,很好了满足了市场导向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以来,学校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与芬兰HAMK海门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国际交换生合作协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国际合作项目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留学。此外,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班(本科层次),专门招收来华留学生。

就业前景:适合在外贸企业、金融企业或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贸易经济、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管理、外贸管理等工作。近几年本专业学生除了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主要在银行或证券公司、沿海外贸企业、货代公司、各大港口等从业,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

文法学院

一、学院简介

文法学院涵盖文学、法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设中文系、法学系、传播系以及普通话测试站、法律事务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并与临川文化研究所、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署办公。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法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法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江西戏剧文化、民商法4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80人,其中专职教师66名,教授12名,副教授35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博士教师占比为57.5%。其中,二级教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

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6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获得江西省高校人文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拥有普通话测试中心、模拟法庭、广告策划与设计室、汤显祖小剧场、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手绘视频在全国展露头角。

学院在汤显祖实验剧团、江西人民出版社、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仲裁委员会、上海法智特律师集团和亿通户外传媒公司等建有40余个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抚州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暨江西省“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挂靠在学院。

学院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已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广告专业“微电影展”、法学专业“模拟法庭”等三大品牌专业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写作大赛、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广告大赛、法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司法考试中成绩骄人。学生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广阔。

文法学院坚持人才立院、质量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以本科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应用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专业介绍

1.法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法学专业肇始于1996年创办的经济法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2005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 2012年获得自主设置“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8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二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法学专业紧随我校“行业领先、区域一流”发展步伐,结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潜心办学,特色发展,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水平均居全省法学院(系)中前列。

师资情况:法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6人(含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9人(含4人博士在读),在省内法学院中教师硕博比例名列前茅。现有省百千万人才教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知识产权专家1人,南昌市、抚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0人,多人担任省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并参加国家、地方层面的立法起草与修改论证活动。教师中近80%以上具有法律职业、行业经历,法律实务经验丰富。

专业特色:法学专业一贯重视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双向互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两个理论教学团队和司法法务一个实践教学团队。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立法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21个,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微格教学”的探索,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专业优势:法学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十二五”、“十三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积极开展交叉研究,在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司法制度改革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五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2项,各类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总量近300万元;在《法学评论》《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10多项,在省内法学院系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优势。对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成果显著,多人参加过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立法起草和论证工作。

就业前景:本专业以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能够从事党政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部门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学专门人才,就业前景广阔。20192020年两届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比例超过报考人数的50%,考研通过率稳步提高。年均20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2.广告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始建于2001年,2018年开始“本科一批”招生。本专业有着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师资情况: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7人、硕士学位1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4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注重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在深圳、上海、北京、浙江、南昌等全国大中型城市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4个。本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综合素质,主要专业课程如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影视编导与创意、广告摄影、电脑图文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均设置了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其中微电影制作和摄影采风是本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学生以“平面”“影视”“文案”等作品形式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等级奖50余项,省级以上115项。学生相关手绘视频10余部刊发于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官方权威媒体,反响较大。

专业优势:本专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名列全省前列,拥有数字媒体与社会治理实验室。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以教学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生长点,依据不同的社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科研方面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教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新媒体传播知识和广告行业能力,能在新闻媒介、广告公司、公共关系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信息咨询行业、文化传媒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策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均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新媒体广告创意与策划、电脑图文设计、影视制作与编辑以及新媒体传播等较全面的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就业竞争力强,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在相关高校、政府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新媒体、广告设计、全案策划、媒体策划与电商运营等行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并做出突出成绩。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为学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3.汉语言文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始建于1977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二级学科“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7年获批江西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2010年获批建设江西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学术积累,本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师资情况: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位22人,硕导17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学科带头人3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专业特色:本专业强化汉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特色,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在第六、七学期分别按照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培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一是根据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学习,二是根据文化传播机构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三是为适应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申论》等相关课程。同时,本专业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以《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经典研习与诵读》为特色实践课程、以“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为实践训练模式,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等三类能力培养。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江西戏曲文化》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11项,出版教材10本。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戏剧》《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戏曲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年以来,本专业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每年均有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显示出强劲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教学、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或读研深造,或入选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或在基础教育、文化传媒、党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各个不同的就业去向找到理想的发展道路。

外国语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5年, 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设有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四个教学系部和一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学院现拥有20多个设施先进的语言实验室、2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套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和1个跨境电商实战平台。学院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8000余册,2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资料室,拥有图书4000余册。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教授3人,副教授18人,讲师53人;博士13人,硕士60人,在读博士3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近5人,其中2人获得江西省政府“庐山友谊奖”。学院目前招收培养英语、日语两个专业本科生,其中英语专业为省级一流学科。现有在校生500余名,毕业生近4000人。2015年开始招收英语学科教育方向专业硕士。

学院科研成果丰厚,出版专著与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省社科成果成果奖励6项,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学院团队在新形势下积极打造多个慕课“金课”,其中《中国文化概况》英文课程在海内外平台推广,覆盖了9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两次省级英语微课大赛中,我院微课作品均获得第一名。

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长期坚持开展技能竞赛月、话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在每年的TEM4和日语N2考试中均远远超过全国同类高校水平,在全国性及全省范围的外语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多个团队在全国及全省“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开拓了人文类专业学生跻身科技类竞赛的新路径。

二、专业介绍

1.英语【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定位为“英语+国际贸易方向”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毕业生已近2500人。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博士6人、高级职称8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多人。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近五年来,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60余篇,其中外语类核心6篇,中文核心10篇,CSSCI收录6篇,ISTP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0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持省级以上立项课题3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

专业特色:英语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重视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积极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已形成两个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是实施“英语+国际贸易”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夯实语言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强化校内外实践,人才出口无缝链接。

二是“德”字为先,致力于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形成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经过近二十年的专业内涵建设,本专业已经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突出 “平台+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即在英语专业平台上,突出国际贸易方向,实行“1+2+3”的培养方案:1是指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基本核心;2是指突出国际贸易运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是指建设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复合方向课程群平台+创新型素质课程平台。

2、课程体系突出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课程设计中注重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同时依托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特别加大了实用性强的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涉外旅游等行业的课程。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堂语言实践、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和校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互动教学模式为平台,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训练,同时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外和校外实践平台,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呈现实用性、即时性、就业竞争力强的特点。

就业前景: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毕业生在外贸、外事、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外贸、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进入到海内外名牌高校继续深造。

2.日语

办学历史:本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三本学生,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对日语外贸人才的需求,定位为培养“日语+经贸商务”方向应用复合型人才,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收二本学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4人(含日本外教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0人,均有海外留学与学习交流的经历。教师队伍中多名优秀教师获得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校微课比赛一、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4项,地区市、校级课题16;公开发表论文36余篇。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重视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积极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已形成两个鲜明的专业特色:

一是实施“日语+国际贸易”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夯实语言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强化校内外实践,人才出口无缝链接。

二是注重国际化教育,实现本校学分与日本大学学分互换的机制,建立了多种中日合作培养模式。

专业优势:本专业突出厚基础、强能力、重方向,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和学院良好的办学资源,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英双语(日语为主,英语为辅)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操作流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国际视野广,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能从事外贸、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生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二级通过率高达90﹪,远远高于日语国际能力二级测试的全球平均水平。

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10个视听说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套国际贸易实践模拟软件。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课程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

为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国际化教育,已与日本多所大学开展了暑期留学短期培训、留学12年的国际交流合作。其中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已实现2+2(国内两年、日本两年)、3+1(国内三年、日本一年)的合作交流模式,实现本校学分与城西国际大学学分互换的机制,出国前学生按照要求修满本校要求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后,可自主选择城西非日语专业。实现了“外语(东华理工大学本科日语专业)+专业(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截止目前为止,通过该项目已有14人赴日本留学学习。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大部分进入外贸企业,或自主创业或进入教育、翻译机构和国家政府部门,也有多名学生进入到海内外名牌高校继续深造。

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物理系。学院现设数学系、物理系、统计系、信息技术系、大学数学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其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基础物理实验中心为首批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并行计算实验室为中央财政部资助建设实验室。学院在校硕士生、本科生1200余人。

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学校拥有“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授予点。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

2020年学院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统计学3个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为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97人(其中博士60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学院还聘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院组建了数学、物理2个校级教学团队,组建了“科学计算和最优化”校级科研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国家863科技项目子项目2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SCIEI等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300多篇。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近三年来在讲课比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3人,省级一等奖5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3人,校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6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坚持“分方向培养、分类成才”办学理念,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形成了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近三年来,我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1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等国际级奖32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位于江西省前列;在数学、物理、统计等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280余项;统计专业张飘同学荣获 “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金奖。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且成绩斐然。曾获得全国及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东华杯”男子排球赛冠军,男子篮球赛冠军,女子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校、江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等荣誉,近年来学院每年均有销售获得校园十佳称号。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尤其重视学风建设,注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每年均有一批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四、专业介绍

1.数学与应用数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于2000年开始培养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年开始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该专业培养历史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开始)。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秉持夯实学科基础、实施专业分方向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形成了专业平台基础上的方向教育模式。数学学科的建设成果突出:2003年取得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计算数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一级学科“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五个数学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二级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数学”一级学科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

师资情况: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本专业专任教师38名,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21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

专业特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应用与计算数学”、“金融数学”、“算法与软件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进校学习完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后开始分专业方向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拥有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值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依托“数学”校一流建设学科,实施“通识教育上的专业教育”、“学科平台上的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强化“数学建模能力、数值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算法设计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等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应用数学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优势: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涵盖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等5个专业),且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专业教师争取到省级及以上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数学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有一大批同学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历年考研录取率最高达35.29%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金融部门(含保险、证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数学教育、应用开发、工程计算、软件研制、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及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应用统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物理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就业单位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手。

2.统计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在2008年创办“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培养“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结合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经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目前统计学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知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教风端正、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目前专业教师总人数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含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学位教师9人。

专业特色: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经济统计”与“大数据分析”两个方向进行分类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统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相关的大数据处理工具,进行统计调查、分析、预测与决策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专业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统计学专业目前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专业优势,统计学专业教师近5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厅级项目10余项;在专业教师取得优异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统计学专业构建了四模块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学生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保险金融机构从事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大数据分析、保险精算业务、风险管理与产品设计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历届毕业生得到了较好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同时本专业学生考研形势良好,历届毕业生中一定比例同学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在1998年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高职专业,于2001年开始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目前已培养了16届毕业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3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8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现有教师中拥有高级软件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11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省厅级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十多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专业特色:通过多年的办学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融合”的办学理念,以面向信息产业,服务信息经济为特色,结合大数据背景设置了“信息管理与应用”、“大数据系统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坚持“理论学习+工程训练+新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管理优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目前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实验室和并行计算实验室,具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与高博、中兴等公司建设大数据方向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各类公司、金融机构、行政事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工作,或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毕业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部分同学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名校。

4.物理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物理系是2003年在原东华理工物理系的基础上,与原抚州师范物理系合并而成,具有长期培养物理专业学生的经验,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主。物理学专业2003年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独立招收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生,2012年增设物理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我校物理学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综合排名位于省内高校前列。2014年取得物理教育专业硕士授予权,2015年招收物理教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2019入选江西省省级一流重点建设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目前有专任教师37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11人,高级实验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23人为985和中科院系统毕业博士教师(占比63%),博士后2人,海外访问学者2人,获得硕士学位(不含获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获国家级项目10多项,获批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0多项,江西省科学基金4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多篇,近年发表一篇nature子刊,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专利20余项。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继承了物理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实验技能,夯实数理基础。增设“光电工程”课程模块和“核物理”课程模块。通过在大三实施分方向培养,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结合我校传统优秀学科和方向,在培养传统物理类人才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就业方向。通过使学生掌握在光电技术、核物理与工程、物理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通过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基本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和就业渠道。

专业优势:物理学专业为江西省省级一流专业,具有物理教育硕士授予权,拥有本科专业教学设备总价约为400万元。物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本专业的考研率近五年来均保持在30%左右,其中16届和19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达37.5%。且近年来考取院校的质量也是逐年提升,学生考取的985院校和中科院系统(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占到一半以上,其他大部分院校均为211。学风好,考研录取率高,考取名牌学校是本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大特色。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企业从事与物理、光电、核工相关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在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物理相关教学工作;可在企业、科研院所从事从事物联网、IT行业的计算机编程、程序开发、高新科技开发等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本专业较高的考研率优势,考取物理类、光电类、电子通信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经过本专业四年的精心培养,学生可以达到具有物理背景,可应用光电、计算机、核工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软件学院

一、基本情况

软件学院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于2002年创办的江西省第一批省级示范型软件学院之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学院现有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中外合作)、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2011年获批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拥有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400多人。

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专业缔造品质,软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以“双语为特色、软件为优势、创新为动力、改革求发展”为办学宗旨,在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尝试与探索,实现了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程应用型软件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省内外兄弟学院所认可与肯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按国家示范型软件学院师资结构要求进行专业师资配置,现有师资各类师资155人,含固定师资85人,国际师资30人,企业师资40人。期中,固定师资中具有博士和硕士8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各1人。师资学源、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力量雄厚,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最重要的工作,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国内外合作高校、企业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国际化软件生产流程,增强学生在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方面的解决能力及在信息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除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外,IT信息技术领域从业比例高达70%,大部分同学在国内著名的IT企业就业。

四、专业介绍

1.软件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80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42人,外籍师资8人,企业师资30人。校内师资中,具有“江西省骨干教师”称号2人,高级职称教师20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5人。另外,本专业具有软件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有63人。

专业特色:自2002年成立以来,软件工程专业始终坚持建设江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的,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支撑2.5+0.5+1”人才培养模式、长期稳定的外籍双语师资助推双语教学持续有效开展、专业教育和行业认证相结合拓展学生专业学习深度的办学特色。

目前本专业设置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Java Web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Web前端应用开发等四个专业方向,很好的契合了IT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其中专业学位课程为: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关系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导论、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等课程;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方向核心课程为:移动Web开发技术、移动开发基础编程、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移动开发高级编程、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游戏开发基础等课程;Java Web应用软件开发方向核心课程为:Java Web基础编程、Web前端高级编程、Java Web高级编程、高级架构编程、分布式系统与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方向核心课程为:大数据基础框架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Scala程序设计、Java web高级编程、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课程; Web前端应用软件开发方向核心课程为:Java Web基础编程、Web前端高级编程、Web前端框架技术、Node.js程序设计、移动Web开发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

专业优势:为了更好的适应IT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积极调整专业学习方向,目前本专业设置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Java Web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Web前端应用开发等四个专业方向,很好的契合了IT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本专业还通过多层次、多环节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及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使得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高质量应用软件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编制软件工程项目文档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具有各类专业实验室40多个,且和3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本专业于2013年获批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江西省仅有两所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此项计划。

就业前景: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十二五”以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将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根据多家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分析,近五年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始终排名前三位。因此,软件行业仍然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仍然非常大,就业前景良好。

2.网络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目前有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而且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合理。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5人,大多数老师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企业师资10余名,外籍师资数名。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具有爱国敬业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较好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能力,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网络工程专业高级应用人才。目前本专业主要设置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等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通过对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能够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能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网络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具备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在网络工程相关领域进行初步创新的能力。专业基础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专业核心主要课程: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TCP/IP协议、网络编程技术(C++)、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专业实践主要课程:网络交换与路由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设计、网络规划与实施综合实训。

专业优势:近年来,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学科现状,采取学校与名企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专业素质过硬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扎实、应用创新能力强的办学优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前景:从目前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家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网络工程师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编程与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上升,亦有一些有志深造的毕业生进入985/211高校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3.物联网工程

师资情况:专业教师队伍中核心课程专任教师为13人,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5人,讲师6人,均具备丰富的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大多数全部具备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另有企业师资和外籍师资共计10余名。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具有爱国敬业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较好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专业高级人才。本专业围绕物联网技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从感知层(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核心控制等)到网络层(包括传感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再到以面向产业和行业应用的应用层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基础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专业核心主要课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专业实践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综合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综合实训。

专业优势:物联网工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专业,东华理工大学是江西省较早获准开办该本科专业的省属高校之一(2013年首批招生60人,目前招生规模为70/年)。物联网工程新办专业是在学校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老牌专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依托“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相关专业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具有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类学科交叉综合优势。物联网专业自开办以来,已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1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并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建设、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另外结合我校深厚的核地学背景,在核仪器研发、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核地学大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领先优势。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特色鲜明,深受社会好评。

就业前景: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现的核心应用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以及极富学校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核辐射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等物联网行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与运行维护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受较大的欢迎和认同,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近年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另外每年均有一定数量毕业生进入985/211高校相关专业深造。

体育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体育教育专业联盟会员单位,全国定向运动协会主席单位,江西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41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人才,至今已为国家输送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目前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学专业硕士(体育学科)、体育经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有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研究生6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运动健将2人,国家级以上裁判员3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1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7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另有外聘知名教授3人,外聘中小学特级教师4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独创“道德、知识、技能、经验”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形式上积极推进政府、企业、行业共建机制,学院先后在临川教育集团等10所知名大中小学建设了教育实习基地,在海呈康体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4家大型企业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建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座(其中2座全塑胶带看台),游泳池2座,篮球场24片,排球场10片,羽毛球、乒乓球、门球、台球、武术等场地50余片,共8个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区。另建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含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运动心理、体质监测等六个实验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价值500余万元。

近五年,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排名江西省同类专业前茅,99%的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考研率逐年上升,考中率均超过70%,遍布各大名校;考取的公务员遍布各个省市,创业先锋涉及各个领域,还有多人成为南天卫士、边疆悍将。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三十余项,在SCI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授权专利百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十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十余项。

五、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师范类)

办学历史:体育教育专科专业始办于1978年,是江西省品牌专业(高等专科), 2004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教育学专业硕士(体育学科)研究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运动健将2人;10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7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另有外聘知名教授2人,中小学特级教师4人。

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紧扣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教学形式上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建立了完善的职业道德养成链、基础知识获得链、教学能力培养链、社会服务实践链,形成独特的“道德、知识、技能、经验”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突出专长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多种能力兼备的全面型人才培养。

专业优势: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治学态度专一,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现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各一支。同时本专业与经、管、文、法、艺交叉学科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优势明显。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扎实,专项技能过硬,行业能力全面,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紧扣社会需求,兼顾相关行业需要,就业能力强,宽口径,能胜任中等专科学校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健身中心教练等工作。

测绘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测绘工程学院起源于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组建的测量教研室。1974年成立测量系,并开始招收测量专业专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测量专业本科生,2010年成立测绘工程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学院下设测量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3个系,1个测绘教学实验中心、17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自然资源部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和公共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国防科工局联合共建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2016年和2019年连续两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入选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品牌专业。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摄影测量学》和《地籍测量与管理》等10余门江西省精品课程和3门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无人机、雷达干涉测量软件等价值4000余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和软件。

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工程测量分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等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遥感与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同时具有土地规划甲级资质,测绘乙级资质。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博士学位65人,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杰青1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7人,骨干教师10人,百篇全国优博提名奖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2人、叶雪安优秀教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同时,为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李建成等2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三、人才培养

学院在校生1500余人(含硕士生),为国家输送培养了3000余名专业人才,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部研究员赵少荣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国清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周世健教授等行政精英;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刚生、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平、泰伯创始人兼CEO刘玉璋等著名企业家。

四、专业简介

1.测绘类(含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测绘工程

师资队伍:测绘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14人,高级职称占56%;博士学位教师27人,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学名师、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杰青、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百篇全国优博提名奖、“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校级教学名师等20余人;聘请了龚健雅院士等多位国内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教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摄影测量学”等省级精品课程15门;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在测绘科学技术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专业特色:本专业形成了面向北斗导航定位、无人驾驶、地理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测绘工程专业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防科工局联合共建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

就业前景:一直以来,测绘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企事业单位青睐。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其中,30%左右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50%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国土、交通、能源、环境、市政、水利水电等。从事陆海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智慧城市和工程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互联网+应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和管理工作。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部研究员赵少荣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国清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周世健教授等行政精英;上市公司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刚生、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平、泰伯创始人兼CEO刘玉璋等著名企业家。

2)遥感科学与技术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博士学位16人,教师中13人具有多学科背景,9人具有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信息挖掘等方面研究背景;80%具有遥感工程应用背景经历。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者、省学术带头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培育团队1个。

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是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涉及尖端科技的专业。该专业培养利用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数据智能匹配和融合技术、图像智能解译技术、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解决卫星、无人机、地面无人驾驶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手段获取的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等问题;掌握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在民用领域及军事领域从事遥感信息处理及有关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专门人才,能适应未来测绘遥感时空大数据新业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优势:遥感科学与技术依托测绘学科、地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设置。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其他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近800万;主持参与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级(重点)教改课题等教改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3本;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项,省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20余项。主要专业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卫星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高光谱遥感、激光雷达技术及应用、干涉雷达技术、机器学习、遥感软件应用等。

就业前景:人类进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发展的新时代,遥感技术与应用是采集时空大数据和应用分析的重要手段,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测绘类,就业层次广、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主要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阿里、华为、京东、百度、腾讯等高科技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从事卫星遥感、地图服务、自动驾驶、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智慧城市应用等时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的工作。此外,超过40%的毕业生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

2.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为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0%;博士学位教师 11人,占73%。目前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等多位国内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年龄、学缘及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师教师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知名院所。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师均科研经费100多万;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专业特色:我国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土地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土地资源安全问题迫需解决,涉及的科学问题复杂而特殊,必须依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来解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托测绘地理信息传统优势学科,形成了基于GPSGISRS的国土空间信息处理、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专业特色,明确了管理学科工科化为办学方向。根据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需求,提供土地科学社会服务和土地科学研究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与省级一流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位于前列。本专业拥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性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校期间,本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大赛、全国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就业前景:我国进入了“自然资源产权管理”新时代,从“摸清家底”的自然资源大调查到自然资源价格评估,从生态修复到生态经济,从国土空间治理、规划到国土综合整治等,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其中,25%左右在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40%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土地规划与整理机构、不动产评估及咨询机构、不动产权籍测量及工程测量部门单位、土地信息系统研发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农业、林业土地开发部门等。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权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近四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西及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3%,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为94.1%。学生初次就业平均年薪10万元以上。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在传承学校核地学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领域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拥有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土木水利(领域)、资源与环境(领域)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名,拥有江西省名师工作室”1个。

教师队伍中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余名。

三、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省级一流学科;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专业实验室,并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6个。

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土建人才培养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基础知识较宽、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200余项(获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6%,其中考研升学率达到20%

四、专业介绍

1.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土木类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2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名,拥有江西省名师工作室”1个。多数教师拥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等国家级执业资格。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土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专业型)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专业特色:土木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在房屋建筑、道桥、隧道、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各类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近5年来,获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4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36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荣获全国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等5项。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0余个。

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120余项(获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6%以上,其中考研升学率达到20%

就业前景:土木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在房屋建筑、道桥、隧道、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各类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2.工程管理【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工程管理系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全系教师的75%。多数教师拥有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等国家级执业资格。目前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领域)(专业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硕士生、本科生及专科生300余人。

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审计及项目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计价与控制、施工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

专业优势:近5年来,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课题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3项,市社科项目教育课题5项,建设实践基地2个,出版教材6部。荣获东华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

通过以赛带训、以赛促训,举办东华理工大学广联达算量”“BIM技能大赛。参与了江西省高校BIM装配式设计大赛”“全国BIM技术大赛”“江西省BIM技能大赛”“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BIM算量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有超过1/3的学生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

就业前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随着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装配式建筑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推行,全国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有不断增长。

艺术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92年的艺术系。目前,学院下设视觉传达系、环境设计系、音乐与舞蹈系3个教学单位和实训中心、展演中心、基础与理论研究部,以及学院综合办公室、教科办、学生工作办公室三个管理部门。拥有艺术研究中心、传习与文化创意中心、虚拟仿真与3D音画实训中心、创客育成中心、玉茗艺术团院级研究机构。现有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器乐、舞蹈3个方向)、戏剧戏曲艺术、城市规划4个二级硕士点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六个本科专业,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办学以来,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优势,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秉持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创特色,循序渐进,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艺术学院”;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教育特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本科教学专业审核评估;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科教育(美术、音乐)获得国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紧缺学科(美术、音乐)的国培基地。

学院拥有二栋独立的艺术楼,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实训设计室、计算机三维设计室、模型室、摄影工作室、专业教室和工作室、画室、展厅、演奏厅、排练厅、舞蹈房、琴房、多媒体教室、陈列室、专业图书资料室等教学和实践场所;先后在上海、深圳、广州、温州等地建立了30多个就业、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办学以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艺术类专业人才;分别在高校、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表演团体、部队等单位就职;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师资队伍

办学20多年来,学院汇聚了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海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柴柯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学院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名;博士18人,在读博士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级协会理事、会员近10人。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8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500余篇(幅),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52部;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余项;主持滕王阁、万寿宫、博物馆等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大型装饰工程和壁画创作;多名教师为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评审专家,担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部门特邀顾问、项目评委、理事成员、艺术总监、学术委员,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应用复合型创新创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学院具有行业合作的优良传统,重视与艺术文化行业建立合作,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广泛建立联系;学院先后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涵盖六个专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国内多家行业部门、设计公司、演艺单位在学院建立工作室,定期来校举办交流讲座、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学院积极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搭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学院参与国培省培计划,服务地方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近四年,学生参加全国及江西省的各类专业大赛获奖近900人次。获得“金犊奖”金奖1项;国家学院奖广告大赛中获奖50余项;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获奖项24项;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广赛)获全国奖3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三等奖一项。2016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其中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省大学生音乐舞蹈电视大赛一等奖2项、江西省第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共参加九项省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1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17项;省部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64项,优秀奖5项,入围奖54项;2017年,学院师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全国优秀院校”荣誉称号;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17年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广告与艺术”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团体第一,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在《江西省第七届“艺德杯”大学生艺术评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江西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获得“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第十六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大赛,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2018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共计94项,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得奖项90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5项、优秀奖1项。同时,我院获得多项“优秀组织奖”。 2019 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 185 项,其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4 项,创意实战奖 1 项,优秀奖 20 项, 入围奖 18 项;荣获省级一等奖 16 项,二等奖 27 项,三等奖 62 项,入选奖 19 项。师生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近100项,近年获得成果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学院先后承办及参与了抚州市政府汤显祖国际戏剧节工程项目、江西省好人发布、核军工晚会等大型活动,所创作表演的声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参加省、市级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参加与爱尔兰的交流演出,参加英国TNT剧团共创戏剧、参加国际戏剧节开幕式表演及戏剧周展演;学院打造的《汤显祖》音乐剧201710月作为“首届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展演”的压轴节目得到了业界专家及社会各界好评,网上点击率达一百二十多万次;2018年、2019年入选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大曲目,全省巡演,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院建立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常态机制,以展演竞赛为突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面向未来艺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政策倾斜,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成果汇报展、艺术实践晚会、野外采风汇报演出、迎新晚会等专业实践活动开展,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专业介绍

1.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办学历史:设计学类包括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原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了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方向)、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为适应当前大类招生趋势,三个专业都以设计学类大类招生。

师资情况:我校设计学类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8人,分别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院校。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讲师1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96%。近年来教师主编专著、教材28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130余篇(幅),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

专业特色:我校设计学类专业极其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对设计学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基础理论及基础设计课程教育,大量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设计类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近年来,先后有600多人次的学生设计作品获得各类设计竞赛奖励。其中获“金犊奖”金奖1项;大广赛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三等奖80余项;学院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20余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30余项;江西省摄影作品展一等奖40余项,二等奖80余项,三等奖100余项;各类优秀奖100余项;获多项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

就业前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招贴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插画、网站形象设计、Flash动画设计、商业摄影、影视制作、图像处理与制作、UI设计等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创作、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网络新媒体行业、影视传媒公司、文化传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态图形设计、游戏美术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动画设计、建筑漫游、VR虚拟现实设计等工作。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规划(园林)设计以及教学等工作。

产品设计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产品设计专业或珠宝鉴定、珠宝设计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珠宝鉴定、珠宝设计与研发或设计管理、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

2.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学

办学历史: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创建于1994年。二十多年来,该专业大类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有戏剧戏曲艺术、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器乐、舞蹈3个方向)2个硕士点,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3个本科专业,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

师资情况: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任教师分别来自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柴柯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物浦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学院结构较好。现有专职教师24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博士4名,硕士12名,有多名教师的艺术创作节目参加了省内外音乐舞蹈大赛并获得各类奖项。音乐与舞蹈系教师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60余篇,出版发行近十部专著教材。分别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项目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专业特色:创立品牌,创建特色,创造条件;形成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加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展演活动、学术交流和实践教学为政府行业部门提供服务,为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做出贡献。音乐与舞蹈系具有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开设的特色课程有江西音乐研究、江西舞蹈、地方戏剧戏曲等课程,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舞蹈教育、戏曲舞蹈等领域中的综合素养以及学术研究、专业表演上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优势:一是在区域地方戏曲音乐研究方面省内领先。依托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突出对传统戏曲音乐发展和流变在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中的地位分析研究,使地方戏曲音乐这一传统课题焕发出新的学术活力,在 “孟戏”声腔曲牌中的“海盐腔”遗音、江西采茶戏、宜黄戏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基础。

二是对江西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引起学术界瞩目。专业团队老师潜心江西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和音乐形态的研究,以较宽阔的视野、较全面的整理了江西民歌的产生和流传面貌,特别是对解读江西红歌经典价值提供了较为独特的思路,提出了“红色歌谣是民间叙事抒情传统歌谣题材政治转化和嫁接的结果”的观点。在江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体制的生成模式、发展路径、美学形态、文化想象等音乐理论元素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是将地方音乐融入课堂和舞台研究成果颇具特色。多年来在研究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取得的学术成果,融入学校的教学实践与舞台实践中,将地方戏曲资源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整合,如: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增加江西采茶戏音乐欣赏、江西红色“经典”音乐欣赏等内容;外聘专业戏曲演员指导师生排练地方折子戏并搬上艺术实践的舞台,形成专业教育特色。

四舞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具有“视野宽、基础厚、素养优、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专业团队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研究内容涵盖戏曲舞蹈、舞蹈教育及舞蹈表演等戏曲与舞蹈教育及创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田野调查-理论总结-舞蹈编创-表演创新”的教学研究方法,特色鲜明。

就业前景:结合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学的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毕业学生不但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学,而且还可在各种演艺团体、文化部门等单位工作。一部分有条件的毕业生还可凭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

师范学院

一、基本情况

师范学院为东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在整合原“全国优秀师专”——抚州师范专科学校资源基础上建立,以培养本科师范生为主,培养教育硕士、基础教育在职教师为辅。学院师范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临川师范,1977年招录专科师范生,1997年招收与培养本科师范生,至今已有40年的高等师范办学历史,为江西省同类专业办学最资深学校与院系之一。

学院设有常年招生的4个本科师范类专业(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

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学院拥有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领域(教育管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生物教学、思想政治教学、音乐教学、体育教学、美术教学)。学院以海内外著名的临川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标杆,以服务江西及周边区域基础教育为宗旨,培养具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卓越师资人才。

经省教育厅审批,学院设有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国家级、省级基地。承担着为抚州(教育部、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当地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学院还是抚州市教育学会、语文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音乐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挂靠单位。

学院实验实习中心拥有语音实验室、钢琴训练室、微格实训室、蒙特梭利实训室、蒙诺幼儿科学探索乐园、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完整充足的实践教学设施。

学院与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东乡一中、乐安一中、抚州市保育院、抚州汇嘉幼儿园、抚州万花筒幼儿园等40多所重点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教育实践基地。

二、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0人,具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45人、硕士生导师46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专家团队1个、东华理工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1个,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团队1个,三分之二以上英语教师有出国深造及访学经历,英语母语国家外籍教师2人。

三、人才培养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学院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输送师范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被誉为“才子之乡”的教师摇篮,抚州各中学60-70%教师与校长是本院校友,临川教育集团多任校长均为本学院毕业生。

四、专业介绍

1.学前教育(师范类)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同时,本专业外聘幼儿园兼职教师6人。

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艺术学、健康营养学、管理学、美学、文学、思维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视野宽、基础厚、素养优”的特色。实验课与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较大,注重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参照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教育指南”,借鉴欧洲、香港等地的培养方案,结合了内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求,强化培养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符合当前及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实际要求,以确保培养的学生具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特色。

专业优势:依托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系列高校教材。在学前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及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特色显著。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2项。在国内建有多个幼儿园实习基地,依托“国培计划”幼儿园培训项目与省内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广泛联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园共建实习基地”、“校园合作教学”培养模式。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幼儿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学前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儿童传媒工作、儿童早期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

2.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具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具有师范教育和中文学科的显著特色。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设置,以中文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依托江西省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和临川文化研究所,该专业在戏剧戏曲研究方面和临川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性科研成果,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文艺研究》等全国最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临川文化研究丛书”,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出版了大批学术专著;出版系列优质教材;近年来获得8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获得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江西省人文社科课题、江西省教育课题和教改课题更是有几十项获得立项。2017年下半年国家在抚州举办汤显祖国际戏剧节,10多个国家派出剧团来抚州演出,东华理工大学该专业师生具体承担学术论坛、戏剧表演、中外戏剧交流等系列活动。

专业优势:该专业荣获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近5年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汇聚了一支熟悉基础教育的中文学科梯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大批稳固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了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人才,为打造抚州基础教育品牌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政府、社会与教育行业的广泛肯定与认同。

3.英语(师范类)

师资情况: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富有潜力。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8人,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6人、硕士生导师6人,三分之二以上教师有出国深造及访学经历。英语母语国家外籍教师3人。

专业特色:专业培养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特色,以服务地方教育为宗旨,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遵循“英语+师范”、“知识+技能”两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师范技能,为他们毕业后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其尽快适应中小学新课改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并较快地成长为符合时代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合格英语教师。

专业优势:本专业自办学以来,先后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并充分利用师范学院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两大平台,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和完成省部级课题几十项,在国家核心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参与省教育厅主持编写的英语教材多部,获省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0余项。 三分之二以上教师有出国深造及访学经历。专业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普通语言实验室、语言录播室、微格教室及多功能云网络语言实验室。 同时,英语教育专业建有多个教育实习基地。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业前景:本专业通过提供英语语言基本理论,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英语教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英语教育的专门知识,能够在英语教育领域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一、会计学

东华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本科师资和办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现开设6个专业,在校学生1200余人。近几年来,高职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院努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学生完成学业后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另外,

高职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四条提高学历层次的途径:一、高职新生入学时可报名参加成人教育“高达本”考试;二、大学期间可参加“专升本”自学考试;三、毕业时可参加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合格进入本科三年级继续学习;四、毕业时可参加成人教育“专升本”考试。

专业介绍

会计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掌握会计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了解会计的体系结构,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工作需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直招士官生)

对口招收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定向培养基地:东华理工大学

单独组班名称:定向直招士官培养班

七十一载风雨兼程,人民海军从长江岸边的白马庙出发,驶向深蓝色的大海,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海上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岸防部队是中国海军不可或缺的兵种,身上肩负着保卫祖国海疆安全的神圣使命,被称为车轮上的海军海岸狙击手。岸防部队从1950年开始组建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军岸防部队已发展成为一支高度合成的多兵种联合部队,站在信息化海战场的最前沿,成为一支可以随时输送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和无法用其他兵种所替代的一种防卫力量,是捍卫中国漫长海岸线的钢铁利器。

东华理工大学于20055月开始为海军培养国防生。同年,组建了海军后备军官学院,2019年,更名为国防教育学院。2017年为中国人民海军岸防部队培养海军士官生。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为发展中国核事业专门创建的高等学府,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核地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等。

学校在士官生培养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战育人,落实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规范士官生培养运行过程。突出政治能力培养,推动一切办学活动聚焦能打仗、打胜仗,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提供坚强保证。2019年,首批入伍的海军士官生在部队岗位任职期间赢得部队的一致好评。

一、培养规格和招生专业计划

1.培养层次:专科

2.培养批次:招生录取批次为专科提前批

3.招生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4.招生计划:100名(男)(其中,江西省40名,安徽省10名,山东省10名,河南省10名,湖南省20名,甘肃省10名)

5.专业介绍:

师资情况:电气自动化专业现有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和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6人,专职军事教师6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曾荣获多项荣誉,如江西省高校军事课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军事教学展示二等奖1项等,人才培养质量有保障。

专业优势:实验室建设完备,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有特色;工程实践教学经验丰富,通过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互动和多层次、阶梯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科技能竞赛,有效培养士官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士官生综合能力。

培养目标:具备电子电工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在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适应海军现代化装备从事运行与维护工作的高级工程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单片机与接口技术、PLC技术应用、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控制课程设计以及学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

6.分配去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二、报考条件

1.政审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入伍动机端正,志愿献身海军部队建设。

2.报考定向培养士官的考生须为2020年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理科),按分数择优录取。

3.军检按照征集义务兵的规定执行。年龄不超过20周岁(2000831日以后出生),男性,未婚。其中身体基本条件为:男性身高160cm以上,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10)的3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裸眼视力右眼不低于4.6、左眼不低于4.5

三、招收程序

1.按照宣传发动、填报志愿、体格检查、政治审查、面试、录取的程序办理。

2.招生对象的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工作在当地办理,按照征集义务兵的办法进行。

四、培养方式

定向培养士官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的全部课程由东华理工大学负责,招收部队根据需要对接指导教学;后0.5学年为入伍实习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负责,实习完成后由东华理工大学办理毕业手续。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士官岗位需求,军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单独组班,培养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淘汰。享受国家和学校奖、助、贷、减、补等相关政策。

五、资助政策

对于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为部队士官的全日制普通专科(含高职)生,纳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直接招录或选拔补充为部队士官的定向生,均可以享受资助政策。对符合资助条件的高校学生,在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据实补偿或者代偿,专科学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六、入伍和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课程学分后,经身体和政审复审合格后直接入伍实习,毕业后,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权限下达士官命令。士官生入伍后有机会参加部队专升本升学考试。

向海图强,走向深蓝,领航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强国强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炎黄子孙的不懈追求。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把参加入伍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踊跃报考我校直招士官生,投身蓝色军营,磨砺剑胆雄心,施展文韬武略,成就青春梦想,立志建功立业,忠诚报效祖国。把成才梦融入强国梦强军梦,在人民军队这个大舞台上书写人生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