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福建
院校对比

淮北师范大学

收藏

普通本科丨综合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561-3803276,0561-3802146

官方网址:http://www.chnu.edu.cn http://zsb.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答考生问

时间: 2017-06-14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5467 收藏

  问:你校今年有哪些专业在安徽省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答:2015年在29个专业(类)进入安徽省本科第一批招生的基础上,2016年又有14个专业列入,除国际政治、特殊教育(师范)、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金融数学、统计学、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生物工程、园艺、环境生态工程外,其余专业(不含艺术体育专业)均列入安徽省本科第一批批次招生。

  问:你校今年本科第一批次国家专项、地方专项计划如何?

  答:我校今年面向安徽省招收的国家专项及地方专项计划比去年有较大增加,国家专项计划120名、地方专项计划160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考条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一本线下20分以内的学生均可报考。

  问:你校的特色专业专业有哪些?

  答:我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7个省级特色专业:历史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美术学、物理学、生物工程、经济学。

  问:你校今年按大类招生的专业有哪些?

  答:今年我校以下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政治学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师范]、英语、翻译)、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美术学类(含美术学[师范]、绘画)、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体育学类(含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按大类录取进校的学生,入学时不分具体专业,在学习基础课两年后,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专业分流。

  问:填报你校志愿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我校生源很好,希望考生平行志愿中任一志愿报考我校,这样,录取的把握大,专业也能相对保证。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应根据自身的语文、数学、外语基础,合理选择专业。首先,在了解我校专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志向、高考成绩、身体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专业志愿填报时要形成合理的“梯度”,不宜全填报“热门”专业;最后,为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最好服从专业调剂。

  问:你校设置奖、贷学金情况如何?

  答:为使在校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进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

  1、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每生每学年8000元,用于奖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优秀的学生;

  2、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金额每生每学年5000元,用于奖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3、优秀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单项奖学金,获奖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4、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到户口所在地教育局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另外安徽省新生还可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5、勤工助学: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若干,困难学生通过一定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

  6、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每生每学年3000元,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

  7、学杂费减免及困难补助。

  问:你校学生的住宿生活条件如何?

  答:我校环境优雅,生活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住宿生活条件,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6人一间,每个宿舍配有空调及网线,并为每人配备一个电脑桌、书橱及壁橱等,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按统一招标采购标准提前为学生代订质量合格的全套床上用品和部分生活用具(详见新生报到须知),供学生到校选购。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幢学生公寓均设有管理站和接待室,有专职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生食堂实行磁卡售饭,卫生、方便、快捷。

  问:你校新生录取后能否转专业?

  答:新生入校学习一学期后,学习成绩优秀者,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及我校有关规定,可以申请调整专业。

  问:你校毕业生素质如何?毕业生就业状况怎样?

  答:我校毕业生具有“宽基础、有专长、高素质、善创新”和“朴实、安心、能干”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特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主要去向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以及安徽、河南、山东等省金融机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